
作為老師,不能簡單直接地將總結完整的書法技巧傳遞給學生,以期他們能寫出漂亮、工整的毛筆字;也不能把繪畫技巧和顏色搭配方法不加斟酌地灌輸給學生,夢想他們能成為第二個畢加索。
在提倡終身學習的這個社會,老師存在的意義不再是簡單地傳遞知識、方法,而是要學會開門,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到底應該如何引導學生的思維發生改變呢?先來聽聽蒲公英大學的學員老師們怎么說。
01
語文課堂思維之我見
思維定勢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一項重要內容。具體做法如下:
1.引導學生“同中求異”。即從有共性特點的內容中尋求不同于一般的新認識、新觀點,從而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創造性思維。
2.引導學生“變向思維”。這里說的“變向思維”,指的是讓學生改變思維的方向,或由順向思維變為逆向思維,或由單向思維變為多向思維。
例如,我在教習作《我的小制作》時,為了避免孩子們的習作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先教后寫,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們怎么寫并給出范文,而是采取先寫后教的方式,先讓孩子們周末在家自己制作一樣手工作品并寫作,然后課堂上展示各自的小制作,以及用幻燈片展示其文章,并作當場講解,修改后再謄寫在作文本上。那次的作文真可謂百花齊放,孩子們寫得開心,我也教得開心。
02
數學課堂思維之我見
在數學教學中,如四年級方程這一部分的內容,在講授方程時,從字母表示數——等量關系——方程——解方程來依次教授方程的相關內容,課程開始通過“一只青蛙4條腿、2只眼睛1張嘴”的兒歌入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而在之后的教學中,通過上面的邏輯去講授,步步深入,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去回顧、發散所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學生獨立思考,增強思維的鏈接。學完內容后,由學生回顧所學的內容及練習,鍛煉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完整性。
03
英語課堂思維之我見
當前,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合理的教學對思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思維活動的自覺性與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教名詞復數時,以“o”結尾的名詞復數形式,有的加“s”有的加“es”,針對學生常常弄不清哪個該加“s”哪個該加“es”,我把negro(黑人)、hero(英雄)、tomato(西紅柿)、potato(馬鈴薯)四個單詞寫在黑板上,告訴他們這四個詞必須加“es”構成復數,并用“黑人英雄愛吃西紅柿和馬鈴薯”串聯起來。通過這樣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學生們就牢牢記住了這些不規則中的規則。
04
物理課堂思維之我見
富有趣味的東西,特別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打破傳統教學中學生思維的保守、呆滯、被動局面,變靜態思維為動態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態思維能力,就是要讓學生用運動變化、聯系的觀點思考問題,進行由表及里的聯想。
我在“熱傳導”的教學中,在裝水的大試管底部放一條活的小金魚,用酒精燈對試管上部的水加熱,當試管里上部的水沸騰了,底部水中的小金魚卻仍在自由自在地游動。這時提問學生:“水中的小金魚為什么煮不死?”于是,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撩撥了起來,思維進入活躍狀態。通過探究、深化、歸納,他們最終明白了,不流動的水是熱的不良導體。由此還聯想到,家里要給冷水加熱須將熱源放在水的下方,夏天要冷卻食物須把冷卻劑放在食物的上方,冬天穿上皮襖暖和等現象的物理原理。像“煮金魚”“溫水噴泉”“紙盒燒開水”這類生動有趣的實驗,都容易引起學生的新異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05
政治課堂思維之我見
不斷的高中政治課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思維的碰撞,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會沒有效果。那么,怎樣有效激發學生思維呢?我采取了創設情境,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激發思維的方法。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指出,每個學生都存在一個潛在的學習區域,即“最近發展區”。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辨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提供直接的指導來幫助學生掌握相應區域的概念和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創設的任何情境或提出的任何問題也只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里,才是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密切相關的,能激活學生的聯想思維。比如,我在講解“文化生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一知識點時,針對學生的普遍困惑,我采取利用現實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日常生活中的“吃”有飲食文化,“穿”有服飾文化,“住”有建筑文化、居住文化等,讓學生例舉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生成知識,理解掌握知識點。在講解“文化生活色彩斑斕”這一知識點時,結合不同文化特點、性質的辨析,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
06
信息技術課堂思維之我見
作為信息時代的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對于如何引導學生的思維發生變化,我覺得是當前教學的重中之重。信息技術因為其學科的特殊性,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尤其是邏輯思維、創新思維。
比如,我們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不單單要教導學生的軟件使用能力,更應該在他們熟練使用軟件的同時布置新穎的使用任務,培養他們的思維轉換能力,使其認識到軟件之間的共通性。在教學中,我們不應該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應該根據社會發展將每門課程串聯起來,使得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得到不同的發展,也可以讓計算機課程與其它課程結合,使學生的計算思維得到突破。
在我國古代,學者們就已提出“學以思為貴”“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觀點。可見,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習中一直很重要。學校和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潛能和才智的培育者。老師在課堂中啟發誘導得當,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會發展得更好,這對學生的終生發展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而這,也是蒲公英大學一以貫之的教學理念:隨時隨地,引領教師深度思考、學習。蒲公英大學,順應時代的發展,將教師的學習從線下轉向了線上,以更便捷、更實惠,也更專業的授課模式,促進每位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