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jmgwo"><ins id="jmgwo"><u id="jmgwo"></u></ins></samp>

  1. <progress id="jmgwo"><bdo id="jmgwo"></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jmgwo"><bdo id="jmgwo"></bdo></progress>
      2. <progress id="jmgwo"><bdo id="jmgwo"></bdo></progress>
      3. <tbody id="jmgwo"></tbody>

        <samp id="jmgwo"></samp>
        盱眙教育網

        高中地理教師研學旅行30年: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

        2019-03-08 14:54:03
        “你們知道冷是什么滋味?我在漠河時頭發結了冰,就像白毛女一樣,我似乎還聽到了鼻毛結冰變成冰針的聲音,最奇特的是,我們在自己身上觀察到了‘霧凇現象’……”
        為了讓地理書上“抽象”的描述生動、具象起來,蘇州中學地理老師、53歲的蔡明在課堂上常常分享自己研學旅行的經歷。
        1989年,在蘇州中學執教三年后,蔡明開始每年利用節假日時間研學考察。她去過中國的無人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12座名山,也去過地球的南北兩極。她將這些經歷集結成一本書,名為《景觀 觀景》。
        “大自然是學生最好的教材。”在蔡明眼中,地理課雖然是一門副科,但卻囊括了數理化和其他學科的精華,“能夠培養學生與大自然對話的能力”。她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會給課堂上的同學們帶來當地的禮物——火山巖的石頭、化石、撕開來的白樺樹皮……當這些禮物走進課堂來到同學們的面前時, “給他們心中種下了一顆走向大自然的種子。”
        學生在白樺樹皮上寫給蔡老師的話。 本文圖片 受訪者蔡明提供
        30年研學旅行
        1986年,20歲的蔡明來到蘇州中學執教地理學科,6年后,她被評為蘇州市十佳青年教師。隨后的幾年里,她建立了校園氣象站,編著《濕地》校本教材。 36歲,蔡明受評特級教師,50歲時晉升教師職稱“頂配”二級正高。
        雖然頭頂不少“成就”,但在教學中,蔡明對“如何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也不是沒有過困惑。
        蔡明對澎湃新聞回憶稱,剛開始教地理時,一次她給同學們講起北京,一位學生直接問她“老師,您去過北京嗎?您沒有去過北京的話,怎么教我們?”
        “幸好當時去過北京,不然我怎么跟同學講解呢?”盡管如此,20歲的蔡明開始“心慌”,“她感受到同學們對于走出課堂,去大自然中學習地理知識的渴望。
        在執教的第三年,蔡明開始進行個人研學考察計劃,利用寒暑假和其它節假日的時間自費旅行考察,拍攝地貌景觀,并堅持了30年。
        南到南極,北到北極,蔡明都曾去過。她說,每一次都是印象很深刻的,但比較深刻的還是在三江源,她看到了的三江源保護的狀況,認識到人跟自然的關系,還有自然環境的脆弱等等,并都記錄了下來。
        2000年,蔡明在冬季前往“北極村”漠河。她回憶,當時漠河的最高氣溫是-32°C,最低溫度-42°C。在山上拍攝“北極村”全貌時,她不小心從山上滑下來,雙手暴露在酷寒中。因不懂如何保護凍僵的雙手,她直接把手插入早已成“模具”的手套中,“還死勁兒揉搓”,結果,等雙手感覺有溫度時,拿出來一看,“十個手指頭的表皮都被凍掉了”。當她在課堂上提到這次經歷時,希望讓學生體會漠河冰雪風貌下的純凈美麗,同時了解北極村人在嚴酷環境下的生活。
        根據三十年的旅行考察經歷,蔡明出了一本書《景觀 觀景》。蔡明說,這本書是她三十年的旅行考察經歷的總結,因為拍攝了很多珍貴的資料,有上萬張珍貴的圖片,她用了三年的時間把它匯集成十個專題,其中還有考察筆記等。
        蔡明說,她希望學生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感悟美,能享受旅途的樂趣。
        學生吳月拍攝的星空照片,其中用紅筆標注星座位置。
        給學生種下探索自然的種子
        蔡明在外旅行考察經歷逐漸豐富了之后,她開始留心給學生們帶禮物。她把脫落的白樺樹皮、火山巖的石頭、化石、納米比亞的鹽巴、去非洲時手繪的地圖等等帶到了教師,在她看來,這些禮物“背后可能承載著上萬年的歷史。”
        她認為紀念品來到課堂上,不僅能夠讓同學直觀地感受到禮物背后的地理風貌,還能夠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種子,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探索大自然。
        在課堂上,她將這些禮物作為獎勵贈送給表現優秀的學生,她說“為了這些禮物,很多同學都要爭著表現。”
        種子種下之后,蔡明收到越來越多同學們在外旅行時寄送的禮物。
        一位她多年前教過的學生寄送的明信片讓她“非常感動”。這位學生在明信片中講述了自己“窮游”尼泊爾的經歷,談了經歷艱辛翻越雪山,看到對面風景時的感受,稱“所有面對死亡的旅行,都是一種修行”。
        “這是他對生命的感悟,所有的艱苦不論是在旅行中還是在學習道路中,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蔡明評價道。
        2017年5月26日,在云南香格里拉,蔡明的學生徐心怡寄送了一封明信片給蔡明,明信片中寫道‘我在香格里拉,在海拔3500+的地方,一路歡樂的走了4.2KM,看到了杜鵑、牦牛、湖泊,要把這樣的景色與你分享。”
        33年里,蔡明收到學生的禮物有手寫的信、明信片、還有學生在外游覽時帶回的紀念品,這些禮物讓蔡明為學生旅行時所處的奇妙際遇感到驚喜,她仿佛看到學生們旅行時的情景,“他們好像在透過禮物告訴我,哎,大自然真的很美,我現在很快樂。”
        學生吳月的星空圖。
        “生動好玩的地理課”
        “好玩兒”是學生們對蔡明地理課一致的評價。
        蔡明1988屆的學生鄧建明回憶以前上課時的情景說,短短45分鐘的時間里,課堂氛圍一直都很輕松活。蔡老師說起自然環境中的“土壤”、“氣候”時,都能脫離書本,直觀地描述出來。
        剛開始接觸地理課程時,鄧建明 “并不十分喜歡”。今年49歲的他稱高中時期的自己“性格調皮、愛玩“,當時的地理課“一聽就是要背很多的樣子,我就很煩。”
        然而蔡老師來了之后,他才發現“原來地理課可以這么上!”
        “雨水哪里去了?”蔡老師讓學生們走出課堂,直接去校園各處觀察。“蘇州的天平山有哪些景觀特征?地貌狀況怎么樣?”蔡老師有時也會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時間,發動學生走向大自然,去看,去感受。
        在學生眼中,這些都是“生動好玩的地理課”。然而對于蔡明來說,“好玩兒”的背后得益于她長期在外游學考察的經歷。為了讓學生看到各個自然帶的美麗景色,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蔡明會展示自己旅行考察時拍攝的地理景觀圖片。
        “茂密的熱帶雨林,濕季時一片蔥綠的熱帶草原,蒼勁挺拔的針葉林”,這些風景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都“開始活躍起來。”
        2019年,鄧建明的女兒晨曦(化名)進入蘇州中學上學,蔡明也成為晨曦的地理老師。晨曦視蔡老師為“親切的大姐”,上地理課時“讓人不由自主想去聽”,蔡老師布置的寒假作業,也是新穎有趣。
        2019年的寒假作業,有一項是考察西山石公山和林屋洞喀斯特地貌 ,拍攝溶溝、石芽、溶洞石林、石鐘乳等景觀并描述特征。蔡明說,作業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留心身邊的景觀特色和氣候特征,更主要的在于培養高一學生對于地理的興趣。
        作業也是靈活的。寒假期間,有名女學生問蔡明:“不做你布置的可以嗎?我回到老家發現天空晴朗,可以拍星空嗎?”
        得到蔡明的允許后,這名同學最后交了一組星空照片作為寒假作業。在這組照片中,她將星空中星座認了一遍,并用紅色的彩筆標注星座的具體位置。
        蔡明看到這位學生的寒假作業表示驚訝,“這些星座都認了一遍,很少有人能做到。”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

        2020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