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線是號稱“中國最前列的高中”的成都七中,曾有30多人被伯克利等國外名校錄取,70多人考進了清華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另一條線是中國貧困地區的248所高中,師生是周邊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學校考上一本的僅個位數。這看似近乎是兩條教育的平行線,卻因互聯網直播改變了軌跡。(12月13日 千龍網)
不可否認,互聯網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數量首超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7.7%,手機網民規模已達7.88億。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從斗魚、虎牙等直播平臺方興未艾,到快手、抖音等APP如火如荼,直播已然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聯網具有傳播速度快、不受空間限制、信息成本低等特點,幾乎與所有傳統行業都能碰撞出“火花”。而當前我國教育事業正處于改革浪潮之中,面對以往存在的教育理念陳舊、不同地區之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師隊伍不健全等諸多難題,如何讓“互聯網+教育”兩者之間產生更大的效應,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成都七中的直播案例似乎給了我們新的啟示。和以往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是,直播既展現了“互聯網+教育”的時代潮流,也為教育改革方向作出了重要的探索。貧困地區的200多所學校,全天候跟隨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課、作業、考試。值得關注的是,教育成果頗為豐碩:有的學校出了省狀元,有的本科升學率漲了幾倍、十幾倍。
毋庸置疑,直播教育確實有值得推廣的地方,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應值得關注并盡快解決。比如,在成都七中教師授課直播過程中,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有沒有人根本就跟不上節奏,有沒有人內心受到創傷會越來越大,有沒有教師會因為職業素養存在差距感覺授課困難。如果這些難點不加以重視的話,直播只會淪為形同虛設,發揮的效用更無從談起。
當然,僅僅依靠直播來減小不同地區之間存在的教育差距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國家做好頂層設計,順應時代潮流,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一方面,要抓好教育的“軟件建設”。從娃娃抓起,全面實行素質教育,摒棄應試教育錯誤理念,著力轉變教育發展觀。另一方面,要抓好教育的“硬件建設”。加大向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的傾斜力度,通過釋放政策紅利,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教育工作者積極投身到教育事業中去。(曲建輝)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