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繁榮西路龍源雙語學校門口,這里有“最美麗的紅綬帶”。
每天上學、放學時間,總有一群人準時來到學校門口,他們身披紅色綬帶,站在斑馬線的兩頭協助學校保安、老師護送學生過馬路,耐心勸導隨意停靠的車輛及時駛離。無論嚴寒酷暑,還是雨雪交加,他們總是準時到崗,成為學校門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諸城市龍源雙語學校去年7月份建校,隨著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學校門前路段較為擁堵,安全隱患大。針對此問題,該校搭建起與家長之間的“連心橋”,抓好家委會這個支架,讓每位家長都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做學校教育的協同者、參與者、監督者,熱情合作,互利共贏。
很快,在學校家長委員會工作群中出現了一份招募家長義工的倡議書,一支由家長組成的義工團隊在校家委會主任倪強的組織下迅速成立。家長們的熱情參與,大大扭轉了執勤教師短缺、放學路口把不過關來的局面。
對這所新建學校而言,家長自發組建義工團隊參與學校管理的經驗堪稱成功,被迅速吸收到學校教育中。
“我們在工作中發現一些不相融洽的家庭關系,父母與孩子沒有共同的交流體系。這留給學校不少亟待解決的課題,家庭教育應該怎么做?如何讓父母與孩子在交流中找到語言密碼?”該校校長張祚朋告訴記者,“學校吸納教師、家長及志愿者組成研討團隊,研究工作規劃、實施策略,及時總結經驗,反思不足。”
一個月后,該校組建起親子教育骨干教師隊伍,開展家教理論學習和專業化培訓、外出聽專家報告等,確保家校互動質量。同時成立家教中心,負責研究和協調家長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并把家長課程研討和親子互動作為實施的主抓手,突出抓好課堂教學,形成“教師引領,家長參與,社會支持,共同成長”的良好家庭教育氛圍。
“我們從4月23日啟動了讀書節活動,倡議家長陪伴孩子多讀書,借書育人,以書助夢,用閱讀的深沉力量開啟家庭教育的大門,以愛陪伴親子共讀。”讓張祚朋欣喜的是,有大批家長堅持了下來。
一年級三班學生石明澤,從繪本故事系列,到《易經》《大學》等國學類書籍,一學期的時間閱讀繪本近100本。隨著閱讀量不斷增加,積累了大量詞匯,尤其喜歡讀科普類書籍。“孩子每天讀書時間大約1—2小時,周末經常去繪本館里做小義工,還跟我到志愿者公益書屋執勤。他愿意把書帶到學校,或捐給繪本館推廣閱讀。”石明澤媽媽趙東杰說。
張嘉洳同學的媽媽孫良紅也非常支持孩子閱讀,每天晚上陪伴孩子,利用周末時間陪孩子去圖書館讀書,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孫良紅認為,通過書籍的熏陶,孩子能夠在讀書中學會分享與禮讓、自尊和堅持、善良和純真。
“親子共讀堅持久的學生,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更強,視野高于同齡的孩子,這也大大提升了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小學部副校長王秀瑛說,為推進親子共讀,學校倡導家長利用班級微信群和朋友圈進行閱讀分享,并定期評選“書香少年”“書香家庭”,越來越多的家長養成了堅持每天陪伴孩子讀書的習慣。
與此同時,龍源雙語學校大力推進家長學校建設,實施親子共成長工程,建立健全各項日常管理制度,完善管理網絡,每次家長課程開課,家長出勤率都在98%以上。
“每個家庭、每位家長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資源。我們依托家長委員會,整合家長所獨具的資源,成立志愿隊伍,開設選修課程,拓展實踐資源,豐富學生生活。”張祚朋說,學校創新“家長開放日”建設,使廣大家長走進校園,深入到學生中去,聽課、評課、了解老師、了解孩子、了解學校的辦學規律。學校也鼓勵家長以義工的形式,參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周邊環境治理、校外教育實踐等各個方面。
初中部副校長王新屏告訴記者,學校在多種途徑暢通家校溝通的基礎上,扎實落實“百名教師訪千家”活動,讓教師與家長面對面溝通學生情況,深入了解學生成長環境,探討育人策略,引導家長掌握科學教子知識,實現從單純教育者轉變為共同學習者。
建校一年來,學校通過構建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創新學生、家長、教師、專家四方對話機制,提高了家長的整體素養和學生的素質,教師的家教經驗逐漸豐富。
如今,家長、教師在與學生及專家的互動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踐行家庭教育方法已蔚然成風。該校辦學滿意度一直名列全市前茅,榮獲諸城市“親子共成長”先進單位、家庭教育示范校等多項榮譽。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