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計算機、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3D打印、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發展,智能化的萬物互聯成為新時代典型特征。它在改變人們交互方式、行為習慣、生活環境的同時,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社會理念,進而使社會結構、社會秩序、社會生活以及教育、文化、經濟、政治等發生深刻變革。作為培養人才的教育,不僅要面向未來,更要建構未來。正是基于這種考量,周洪宇教授與易凌云博士合作出版了《教聯網時代 一場即將來臨的教育變革》,對即將到來的新時代教育做前瞻性研究:“在萬物互聯時代,教育需要提前布局,用萬物互聯的技術及思維重構未來教育,并為未來社會承擔起教育的歷史使命。”
融合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理論,作者創造性地提出了“教聯網”的概念,對教聯網時代的教育做出系統分析和研究,涉及教聯網的定義、內涵、形態及時代特征,教聯網對傳統教育和學習的挑戰,教聯網時代教育的新動向與新特征,教聯網時代的學習新內涵,教聯網時代的教學新變化,未來教聯網教育發展趨勢,教聯網時代教育發展的社會支持等。同時,構建出一套未來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徑,使教育在適應未來的同時,能夠培養出創建未來的人才,以擁有光明的未來,呈現出明顯的時代氣息。
《教聯網時代 一場即將來臨的教育變革》中說:“教聯網是一個舊時代的終結,又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視野中來思考和規劃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義。”正因如此,它帶有前瞻性。作者提出,未來教育依靠教聯網,使學校成為一個共同體和生命成長的地方,未來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和服務者,未來學生能夠充分釋放潛力和天分,未來課程變為意義互聯的載體與流動的媒介。因此,教育要面向未來,構建“未來的學校”,造就“未來的教師”,培養“未來的學生”,開設“未來的課堂”,迎接并應對未來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這種前瞻性研究絕非烏托邦式的空中樓閣,而是基于現實并可操作,具有實踐性。借助《教聯網時代 一場即將來臨的教育變革》的分析,我們看到,教聯網時代的教育觀、學習觀、教學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聯網時代的教育,不僅要實現教育界的互聯,還要實現教育界與外部世界的互聯。教聯網時代,教育既是未來世界的有機構成,也是未來世界的推動力量。因此,要從戰略層面探索未來的教育制度、頂層設計、理論研究和個體學習實踐,要重構教聯網時代的教育治理體系,要協調教育的技術化與人文化關系,要讓教育法治成為教聯網時代教育的有力保障。從理念到內容,從路徑到方法,從內部完善到外部的社會支持,使理論性與可操作性成為論著的典型特點。
任何時代、任何特質的教育都要服務于人,教聯網時代的教育更是如此。人文性是教聯網時代教育必須關注的內容,《教聯網時代 一場即將來臨的教育變革》提出了新人文教育,即教育要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注重個性發展,豐富情感,健全人格;培養人類整體意識,做有全球觀、中國心、正義感的現代公民;培養科學精神,善于思辨,掌握技能,適應未來生活;師生平等,合作共享,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尊重和保護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提供選擇多樣性,求同存異,和諧共生;融匯本土域外優良教育傳統,傳承和發展文明;開放,創新,勇于探索。“以新人文精神引領教育未來”,使人在成就自我的同時,服務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李忠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