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成為家長們的熱門選擇,而這背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卻并沒有因為接受國際教育而淡化,在中國傳統的學校,家長們嫌棄老師管的太嚴,如今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家長們又紛紛吐槽國際學校管的太松,于是在孩子“加課”成為常態,只是所加的課程從原來的數理化變成看今天的鋼琴、舞蹈和棒球。只要全球中產集體無意識的焦慮不減,國際學校的“負擔”也很難減下去。
隨著國際學校越來越搶手,國際學校的要求比國內中學更高。王菲和楊千嬅甚至為了讓孩子都國際學校而走后門,趙薇為女兒小四月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在香港買豪宅。國際學校能力上的要求更具體、更細化,造成“嚴進嚴出”的教育形態。國際學校的孩子被一再神化,王詩齡用英語解說數學題,黃多多參加巴黎走秀、為電影配音,威廉弟弟英語專八水平……這一串的優秀案例讓很多家長堅信:國際學校就是最好的!
大家普遍認為的最好的教育其實一點也不輕松!
國際學校的學習絕對不輕松,學生的作業量和考試量都不小,還有大量的課外公益活動。而且,國際學校的課程難度在初三以后會有一個明顯升高的過程。
IB的語文課要求學生對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余華的某一篇小說通讀后做深入的小說賞析的研究;歷史課讓學生對蘇聯十月革命談談自己的看法;雙語教學的物理、化學太難學,于是去國內的培訓學校按照體制內的方式補習是常事……
身處國際學校,“負擔”是多方面的。
升學的壓力與日俱增。IB、A-Level、AP等課程最終的落腳點是英美大學的錄取,“英國高考”、“美國高考”也是國際學校課程最重要的節點。不做好準備,“刷分”也最困難。
國外大學錄取標準相對多元化,更看重學生的價值觀和個人發展意識。豐富的課外活動、有計劃的公益活動,對學生進入大學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些都要體現在申請大學所需的推薦信和個人陳述上,學生們為了理想的大學不得不努力學習和參加活動,活動參加的不夠多的學生自然要挖空心思做起了“表面文章”,不過這種表面文章也是很花時間和金錢的。
國外的學習對英語英語寫作的要求非常高,在國內英語口語、聽力比較熟練的中國學生,還要經歷英語學術寫作的考驗,這是比高中“上臺階”更困難的另一個“臺階”。
你說國際學校的孩子更優秀,其實他們又何嘗不是在進行教育的另一種搶跑?讓小學生學習多門語言,英語要說的很溜,琴棋書畫信手拈來,以前的學生迎合高考,現在的學生迎合國外學校招生官,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多少孩子讀的是表面輕松的“國際學校”實則競爭激烈的“應試教育”。在搶跑的路上,光有錢已經無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孩子自己努力才能贏在終點。你家的孩子具備這些因素嗎?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