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不感興趣?可以“忽略”不上。上課老師“風格”和我不搭?可以換別的老師上課……在湖南,有這么一所高校,一座“另類”的學院。在這里,學生不分專業“貴賤”、不分年級“高低”,也沒有班級“界限”,能打造出完全個性化的“一人一課表”境界。
沒聽錯?是的,這里是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學院只有一門專業——工業設計。不過,這一門專業,都能被上得“千變萬化”,獲得“一千個哈姆雷特”、各具風格的工業設計人才。華為、阿里、三一重工……都“收納”了這里走出的,獲得各類國際國內工業設計大獎的學子。

就在剛剛,學院何人可教授和其團隊,還憑借“面向國家戰略的數字化與國際化設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獲2018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這一獎項,就與學院的“另類”教學息息相關。
互聯網時代,“教與學”“知識與創造”,應該怎么玩?十余年的探索,何人可團隊有了一個答案。
三大“套餐”+課程“魔方”=能創造內容的教學
只有一門工業設計專業,在傳統的思維里,必然也就圍著專業打造了一套從入門到畢業的教學方案。何人可團隊卻不是這么“玩”的。基于與國際、互聯網、數字化接軌的考慮,團隊打造了“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了三大“套餐”——高端裝備與交通工具、智能產品與交互設計、媒體藝術與社會創新。學生自選“套餐”,覺得不對味了,可以隨時切換“套餐”,甚至“混搭”。唯一的要求,就是畢業時,在其中一套“套餐”里,交出令人滿意的畢業答卷。
“三套‘套餐’,包含了‘模塊化課程體系’這個‘課程魔方’。每門課程,就是魔方上的一格方塊。轉換一次角度,就可能產生異種學習可能,培養出一位獨特的設計人才。”何人可說。
“套餐”也好,“魔方”也罷,都被“數字化”,放在他們與華為共同開發的、國內首家Pinwall(圖釘墻)數字化設計教學評估與資源平臺里。在這個開放式協同創新的教學體系里,大有“容納百川”的“氣度”:教師自帶簡歷“供”學生選,“魔方”與“套餐”“明碼標價”,任學生點。“魔方”里的知識,也就由學生自主消化吸收。學生“消化”完知識后,所產生的創新設計,也必須被“數字化”,在圖釘墻里展示。
換言之,這里的學生,通過數字化教學平臺,就能選擇到自己需要且喜歡的知識“套餐”。“消化”完了以后,學生們還要將自己對知識的掌握,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最終產生新的創新設計,“植入”圖釘墻里。
異于“翻轉課堂” 這里的學生可以創造“內容”
在現代教學模式更新中,有一類叫做“翻轉課堂”的學習,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不過,何人可告知,學院的這套“玩法”,與“翻轉課堂”本質不同。“翻轉課堂”主要是互動交流和討論中學習,本質依然是教師創造內容。不過,何人可的教學里,卻是“學生創造內容”。
“互聯網時代有一重要特色,是用戶創造內容。微信、微博,都深刻地體現了‘用戶創造內容’的含義。互聯網時代的教學里,特別在工業設計里,完全可以實現‘學生創造內容’。”何人可說。比如,互聯網時代前,老師是知識的“獨占者”。老師“傳道授業”,學生才能得以“解惑”。互聯網時代后,教與學的關系,就需要“轉換思維”。“有了淘寶,多少人還去商店購物?所有的教學資源都在數字化教學平臺里,學習何必局限于固定的課堂和時間?完全可以做到隨時隨地的學習。”
更為重要的是,他認為,互聯網時代讓知識變得“唾手可得”。然而,教師、特別是年長的教師,都是互聯網的“移民”。年輕的學生們,卻是互聯網的“土著民”。因此,互聯網時代,情商、智商很重要,互聯網的“搜商”同樣重要。
“你會發現,教師上課是有風險的。一不小心說錯了,學生或許很快就能通過互聯網搜索,發現你的錯誤。而且,學生掌握的知識,未必不如教師,尤其是新知識的獲取和掌握。既然知識在互聯網上是‘開放’的,我們的思維則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消化吸收后結合社會實踐,創造出新的‘內容’。”
讓何人可自豪的是,在這里,每一門課程最后的結果,都是獨特的,因為每一門課程的學習,都經歷了一代代學生學習中的不斷地迭代,和不斷創造出新內容。這是一種全新、創新的教學理論和方式。實踐證明,確實“管用”。2018年,北京亦莊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其中一類機器人設計競賽,何人可團隊帶的3組學生,輕松包攬了一二、三等獎。
這一教學方法是否方便復制?何人可坦言,現下仍有推廣困難。最大的“阻礙”,則是很多教師尚不完全適應互聯網時代下,教學模式的變更。推廣需要來自教師的“內生動力”,而非教育部門可實現“強推”。或許,亟須為教師“洗腦”,讓教師能借此“腦洞大開”。
不停留于課堂 這里的教育直接面向國家戰略與國際產業
除了圖釘墻里的自主學習,創新教學實踐生態系統,培養學生的社會創新與國際競爭意識,也是團隊考慮的重心。十余年來,團隊通過整合社會資源,采用多種社會實踐創新組織形式,通過中意設計創新中心、“金磚五國”設計聯盟、“芙蓉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DESIS-Lab可持續設計聯盟、LeNSin歐盟國際合作課程、設計引擎國家級眾創空間、湖南省工業設計創新平臺、長沙媒體藝術之都、武陵山非遺文創中心、“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夏令營、阿里聯合教學課程、華為云服務平臺建設等項目,以及參與米蘭設計周、世博展、國際文化創客展、巴黎博覽會等一系列的國際交流活動,從平臺、組織形式和內容體系等多方面構建了較好的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系統,讓學生直接參與國際文化與產業的競爭。
而從教學的“骨子里”而言,團隊構建了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的系統設計方法與知識體系理論,將“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融為一體,也將設計從工具層面提升到“產業與社會設計”的重要創新。2017年,何人可作為美國IDSA國際設計大會特邀發言人,全面闡述了這一教學相關理論和成果,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
在設計教育的工具與方法層面,研究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賦能互動的生成性設計教學新模式。該模式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技術創新,在“設計知識”的結構與表達方式上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獲取、生成和傳播模式,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協同創新的知識生產模式。據悉,該成果也發表于國際設計學科頂級期刊《The Design Journal》上,是該期刊中國大陸學者關于設計教育的第一篇學術論文。
在設計參與及雙創模式的建設方面,通過國際化知識平臺建設和協同創新的組織設計,以及近十年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資源的社區反復實驗,形成了“創造就業機會、創新文化形式、創新產業結構、創造社會價值”的雙創體系,于2012年獲得中國第一個GMARK社區研究與設計獎,2016年在國際設計學報發表大陸第一篇實踐教學論文,構建了一個全球參與、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設計實踐創新平臺。
截至目前,教學創新成果,已通過教育部“教學規范與課程標準”兩個項目在多個設計專業進行推廣。同時,通過每年一度的教指委年會,針對不同學校地域和學科條件,進行差異化分析和分類指導,加強了成果應用的示范性。成果相關的教學內容與平臺,通過在線與聯合課程等形式,在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70多所高校推廣應用。團隊“設計的力量”,連續三年獲評優秀慕課。本成果也在國外高校,如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金磚五國的南非和巴西等高校開展應用。
獨一無二的“個性化”教育,塑造了一批批行業佼佼者。近五年,學院培育的學生,共獲國內外各類設計大賽獎勵400多項。學院2010級本科生范石鐘,更被《福布斯》雜志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設計師”。
5年里,共有286名學生進入微軟、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全球500強企業或國際知名設計機構工作。2004屆畢業生張文泉成為全球頂級設計公司(意大利IDG)公司的首位中國籍設計師。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