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學期,蘇州“課后服務”以及“老師不能用網絡布置作業”等政策和意見相繼出臺,老師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狀態也引發社會強烈關注。日前,《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發布,在今年要做好的34件事情中,“營造教師安心、靜心從教的環境”赫然在列。
調查中記者發現,“減少各類檢查評估事項,讓教師靜心從教、潛心育人”,已成老師們的共同心聲。事實上,教育部在今年一月已兩次發聲,表示今年將清理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無關活動,保障教師權益,切實為老師“減負”。
老師最想減掉哪些非教學負擔?家長又是如何看待老師的非教學任務的?
現狀:非教學工作讓老師壓力山大
教師,最重要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傳道授業”。然而在學校,老師們要做的事情卻遠非教學一項工作。蘇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學校長告訴記者,現在普通老師每天的工作量都是滿負荷的,從晨會開始,上課、批改作業、看班、輔導、參加會議、留下研究教學……備課基本只能帶回家做。課后服務政策執行以后,老師的壓力更大了,一般老師每天在校工作通常要超過十小時,周末有時還要帶學生參加一些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壓力非常大。
“不少家長對教師這個職業還停留在每天上上課、批批作業的認知程度,其實老師的工作遠不止這些。除了教學,老師每天還有很多事務性工作,如會議、評比、檢查、接待,占據了老師大量的時間。此外還有一些沒有太大意義的‘進校園’活動,也讓老師疲于應付。”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長說,“我認為,對教師專業提升有幫助的活動可以搞,如‘班主任基本功比賽’‘教學基本功比賽’‘新教師專題培訓’等,但對教師專業成長沒有太大幫助的活動,建議適當減少,多留點時間讓老師放在教學研究上,畢竟教育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必須靜下心來,也更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在這一點上,教師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
心聲:行政和教學工作最好能分開
業務培訓、活動策劃、參觀交流……采訪中記者發現,大量非教學活動已成為壓在老師身上的一個沉重負擔。由于大部分學校沒有專門做行政工作的人員,很多老師都是身兼多職,忙起來腳打后腦勺,一刻都停不下來。為此,有老師呼吁,最好將行政和教學工作分開,這樣老師的壓力會減少許多。
園區一所小學的德育主任向記者描述了她一天的工作內容:平均每天一節數學課,課后批改孩子們的作業,其他時間則是應付各類文件、材料、課題、培訓、會議、研討、投訴……由于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一個人還要帶孩子,每天5:30起床,晚上回到家基本在18:30以后,接送孩子、做飯、打掃衛生等全部靠家政阿姨,每天都在滿負荷運轉。她說,如果類似開會、處理投訴等非教學工作能由專門的行政人員處理,老師就會減輕不少負擔。
“這些年,都喊著給孩子減負,其實老師更需要減負。減去的不是工作壓力,更多是精神壓力。”在姑蘇區從事了10多年教育工作的陳老師說,“對老師來說,多干點活沒關系,就怕干多了還不被理解,甚至因為一點小事被家長投訴,心里特別委屈,工作上的壓力變成了更沉重的心理負擔。”
家長:希望老師能夠一心教學
老師應該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課堂上,努力把學生教好。采訪中,大多數家長認為,應該減少老師的非教學任務,讓老師一心教學。
“老師的工作量如果太大,勢必會影響到上課狀態,不僅老師疲于應付,學生也得不到最優質的教學服務。”來自滄浪新城第二實驗小學校的張毅(化名)家長說,“作為家長,我們尊重老師,更希望老師能夠用最好的狀態去教育學生,而不是一邊扛著各種任務,一邊去教學。”
既是老師也是家長的王琴(化名)告訴記者:“作為老師,我覺得壓力很大,主要是精神層面的壓力,因為老師的社會責任很大,工作中不能有任何疏忽,所以除了完成各種非教學任務外,我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給了學校里的孩子。作為媽媽,我感覺自己挺無奈,下班回到家后,每天晚上還有很多工作要處理,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更別提給他輔導功課了。有時因為家長的不理解而被指責時,心里特別委屈。”王琴認為,如今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觸動家長緊張的神經,家校應建立更好的溝通渠道,讓家長更多地了解老師,理解老師。
期望:為教師營造靜心從教的環境
家長和老師們的期望或將成為現實。剛剛公布的《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為教師營造安心、靜心從教的環境,減少各類檢查評估事項,讓教師靜心從教、潛心育人。具體措施包括出臺進一步優化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環境的政策文件,明確地方責任,全面清理和規范針對教師的各類檢查、考核、評比、填表及各類社會性事務,實行目錄清單制度,未列入清單或未經批準的不準開展。
對于教育部公布的這一重磅消息,蘇城老師們內心充滿期待。教育部的消息一出來我們就“看到了,覺得終于有盼頭了。”高新區一位小學老師說,針對教師“的各類檢查、考核、評比確實有點多,希望教育部為老師‘減負’的政策能夠盡快落地。”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