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在永寧縣第三小學自動錄播教室,記者看到3個追蹤攝像頭正在捕捉教師、學生上課的畫面,并自動編輯。
“全自動課程錄播系統的投入使用,極大地激發了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骨干教師的優秀課同步錄制后,發給學生復習課堂知識點,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該校副校長劉自東說起信息化應用帶來的教學革新感觸頗深。
永寧縣第三小學的學生,大多是失地農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始建于2010年,創辦之初的那幾年,錄課時,老師扛著攝像機忙個不停,錄制的圖像、聲音效果卻不理想。”劉自東回憶,“在發達地區‘互聯網+教育’如火如荼開展的時候,我們卻面臨著缺設備、缺人才的窘境,信息技術不能有效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為使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近年來永寧縣加大資金投入,著力提高“互聯網+教育”水平,讓各校師生共享教育信息化紅利。
2013年,永寧縣第三小學在全縣率先建起自動錄播教室。同年,學校有了專業的計算機教師。青年教師雅進搏說:“自動錄播教室制作的微課,上傳到學校在寧夏教育云平臺上的空間,既豐富了學校的教學資源庫,又可讓學生在課后觀看微課,進行復習,加強知識點的鞏固。”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粉筆、黑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白板、電腦等現代化教學設備。
如今,第三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33間,視頻、網頁、Flash的廣泛應用,使英語、語文、數學課變得生動有趣。依托寧夏教育云平臺和國培項目網絡平臺,這所學校開設了“教育培訓、精品課例、科研課題”等多個網絡互動平臺,資源涵蓋了小學所有學科。
在第三小學多媒體教室里,記者看到自治區級骨干教師王麗艷通過交互式一體機,在大屏幕上展示英語課件和書寫內容。“課后,我們將課堂實錄的視頻上傳到網絡,銀川市的名師將有針對性進行評課,幫我們改進教學中的不足。”王麗艷認為,“互聯網+教育”推動了學校的教學方式向現代化教育手段轉變,讓教師個人素質得到快速提升。
目前,永寧縣所有中小學和幼兒園都接入了互聯網,共配備多媒體教室886間,實現了縣、鄉、村學校寬帶網絡互聯互通。教師全員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能力顯著提高。(記者 高 菲)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