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惠安縣蓮城小學一學生遭歧視一事引發關注。學生家長周先生反映稱,他的兒子患腫瘤接受治療康復后,到校上課被安排在最后一排,而且語文老師不讓他參加考試。(河北新聞網)
國之大計,教育為本。早在1986年,中國頒布的《義務教育法》中便明確說明,“每個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當選之初,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談到人民期盼時,首先提到的就是教育。再看十八大、十九大以來的方針政策及其教育實踐,都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高招錄取向貧困地區傾斜;30個省份實施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政策;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覆蓋91.5%的學生;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然而在施行義務教育32年后的中國,在義務教育普及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的中國,竟然還能出現小學生腫瘤康復回校遭歧視的新聞,實在是讓人汗顏。
雖然在事發之后,當地教育局開展調查,對相關責任老師免去副校長職務,停職檢查、并調離工作崗位;第一時間約談蓮城小學校長張某某,責令其停職檢討。可“古人無宿諾,茲道以為難”,如果不能從根本觀念上讓所有人進行深刻改變,只是對于某一人,某一事進行嚴厲懲處,無異于隔靴搔癢。
今天的中國教育,發展總體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已經站上新的歷史起點。但對于教育公平的挑戰依然緊迫:“有學上”的難題與“上好學”的矛盾日益凸顯并行,鄉村教育捉襟見肘,城市名校卻擠破門檻,孩子不遠百里、千里上學的比比皆是。人民群眾不能接受相似等級的教育,讓教育公平權利變得岌岌可危。因此,促進教育公平,更要從“源頭”入手,就要在教師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上下功夫。要精準補齊師資力量,在中西部、少數民族等邊遠貧困地區,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對于音、體、美等缺口較大的學科,更需要給予激勵措施,加緊配齊。也要完善教師的交流培訓,拓寬鄉村教師的受訓面,鼓勵優秀教師的校際流動,盤活優質教育資源。最重要的,更要加強師德教育、素質教育,應將素質方面的內容加入到教師的學習課程和日常工作考核之中來,讓有才能的教師更有德行,讓受教育的孩子們多一點關愛,少一點歧視。
教育公平不僅是一種價值追求,更具有重大現實力量。公平是為了更好地培養人才,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有力支撐。促進教育的公平,保護每位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注定是乘勢而上、久久為功的長期功課。(董麗麗)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